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以“齐心同行开创未来”为题,重点提出将中国香港北部建设为面积约平方公里的都会区,打造中国香港境内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连系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
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并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北部都会区将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整个都会区发展完成后,将可容纳约万人居住,并提供65万个职位,包括15万个创科产业相关职位。林郑月娥表示北部都会区将具备城市与乡郊结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特色,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
以下是普华永道对于北部都会区产业发展的看法:
专家解读
普华永道香港公共事务咨询服务合伙人王君弼表示:“北部都会区具有巨大的潜力为超过二百五十万的居民提供‘宜居宜业宜游’的新视角。北部都会区应旨在发展成一个以市民为本的智慧区域;利用可持续发展及与深圳的联系作为设计和营运的核心,为中国香港带来高质素的经济增长以及协助实现中国香港于年前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普华永道香港公共事务咨询服务合伙人陈国辉表示:“北部都会区位处中国香港的策略性边境位置,邻近港深口岸经济带,将成为中国香港发展创科产业的核心区域,应以生物科技、金融科技及再工业化为主轴配合新田科技城和前海的港深合作发展,估计将为中国香港经济合共创造约每年七千至七千五百亿港元的总生产总值。”
普华永道香港公共事务咨询服务合伙人布乐家(SimonBooker)表示:“使用混合模式的金融解决方案为北部都会区的关键推动因素。政府与私营机构的紧密合作能分担发展资金需求,并加快重点基建及可负担房屋的发展进度。另外,通过开拓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投资、绿色金融及创新的共融社区基金,政府可创造出大湾区中独一无二的基建交付模式。”
智慧城市举措
智能通关系统
于连接深圳的地铁站中可加入智能通关系统,令旅客可出行通关无缝连接
连结电子支付至港澳居民的智能通关系统,辅以创新科技,以便跨境时同步进行身份识别和交通费用支付
智能废物管理系统
废物收集及运输可通过地下喉管输送到中央处理设施作进一步处理
可引入生物燃料制造设施,将产生的有机废物转化为生物燃料,为主要基础设施提供能源;而不能转化的废物将于就近设施焚化,实现废物同区处理
于地下加入蓄水和渗透设施,将北部都会区打造成为一个“海绵城市”,有效疏导和回用雨水,加强城市应对洪水的能力
智能出行与电动汽车普及的举措
公路基建可加入物联网传感器并与道路上的车辆进行通信,并考虑于北部都会区引入微移动车辆
于街灯及公共路边设施中加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借此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化
于公共停车场加入智能泊车科技,实现自动泊车
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方面的倡议
环境
于规划北部都会区时符合环境、社会及治理标准,包括依照建筑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开拓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和绿色金融来源,使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成为绿色基建融资的先行案例
由于北部都会区位处中国香港重要的绿化带及候鸟栖息地,在发展设计的同时需要更多考虑环境因素
社会
通过职住平衡打造一个更环保、更具包容性的社区,使居民能于同区内居住、就业及出游
构建“十五分钟的社区”,减少出行所需时间,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同时,并为社区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可达性
探讨发行政府债券和使用银行和投资者混合模式的金融解决方案,为重要基建和社会设施提供资金
治理
运用公私合作模式可以分担政府的资金压力,同时提高总体发展的负担能力和加快项目进度
成立一个高层次和包含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指导委员会以协调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有助政策落实及财政运用
展望
北部都会区将会成为中国香港未来创科发展的重要经济引擎,不过由于现时中国香港政府只是提出初步发展概念,因此难以估算项目的工程总造价及所需的资金。有鉴于整个北部都会区涵盖超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中不少属于私人土地,在收回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公共资产。
对于上述问题,普华永道建议北部都会区应考虑使用公私营混合模式的金融解决方案,特别是通过政府与私营机构的合作,这除了可分担政府的财政压力,亦可加快有效运用私人土地以促进重点基建及可承担房屋的发展进度。
另一方面,就北部都会区发展,也需要制定合适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时间表,并有效把土地开发和基础建设分阶段进行发展,将有助政府分担发展资金需求,加快出售土地使资金回笼,这将会是推动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