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们提到合资品牌,“赚钱”想必是很多人能想到的标签。以大众、丰田、本田等为首的一线合资品牌,确实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但并不是每个品牌都有它们这样幸运。在中国合资汽车历史上,也存在不少失意的合资品牌,连年亏损最终不得不黯然退出中国。缅怀过去,畅想未来。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下那些曾经辉煌过、但已经消失或淡出民众视野的中国合资汽车品牌。
北京吉普(年-年)
说到北京吉普,虽然已经消失了很长时间,但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于年1月15日正式开始营业,主要生产Jeep品牌的越野车系列,包括Jeep切诺基车型,也就此开始合资生产道路。其中,让大家熟知的是在BJ基础上改造的BJ系列吉普车,被好多部队指定为专用车辆,得到了国人的喜爱。而且在年,其利润达到了不可思议的3.5亿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不敢想的数字。
销量达到顶峰的北京吉普并没有趁热打铁来抢占市场,长期仅靠切诺基这一单一车型,面对竞争对手日益增多的局面,北京吉普显得力不从心。年至年销量从5.2万辆下滑至2.1万辆,连年亏损导致北京吉普处于生死危机时刻。虽然在年引入国产的大切诺基正式上市,结束了老旧的切诺基撑场面的尴尬,但并没有扭转颓势。到了年,受国家相关政策及北汽战略调整的影响,北京吉普部分车型停产,公司合并至北京奔驰。而伴随着年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分道扬镳,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也不得不正式拆分,北汽与克莱斯勒长达25年的“婚姻”从此正式终结。而几年后Jeep与广汽合资成立了广汽菲克Jeep,才有了咱们现在看到的国产自由侠、指南者等车型。
广州标致(年-年)
广州标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广州标致以组装生产皮卡起步,但这款车并未让这家车企一炮而红,真正让广州标致迅速被国人知晓的是年10月推出的SW8旅行车,当时可以说是风光无限,法国人把他们最好的车拿了过来。其优良的性能、豪华的装备、动感的外型让国人第一次领略到了什么是豪华车。在那个一汽大众还没有成立,上汽大众气候未成的年代,标致成为了绝对的市场霸主,购买它旗下的汽车甚至需要“托关系”。到年,广州标致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16%,市场前景一片看好。
虽然市场大好,但法国人似乎并没打算做长线生意,广州标致的劣势逐渐显现出来了,那就是进口配件价格贵,维修成本居高不下,很多车主都抱怨修不起,这种口口相传的用车感受也让许多潜在用户犹豫不决。广州标致只顾卖车而没做过多的研发工作,与其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上海大众,桑塔纳的国产化率逐渐提升,这也直接打击着广州标致的销量和口碑。从开始,广州标致系列车型的销量直线下滑,到年,广州标致彻底“破败”,在严重亏损情况下不得不离开了中国市场。广州标致成为第一个离开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
南京菲亚特(年-年)
随着上汽大众市场的火热,各大车企纷纷看上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都想来分得一杯羹。其中,作为世界十大汽车品牌之一的菲亚特,在年便与当时的南京汽车成立了合资公司——南京菲亚特。恰逢国内家用车市场蓬勃之时,菲亚特将其全球车型Palio引入国产。年3月,南京菲亚特首款产品派力奥正式上市,由于当时国内小型家用车车型相对匮乏,派力奥一经推出便成为当时国内主流小型家用车。截至年底,南京菲亚特销量已达2万多辆,当时的菲亚特中国首席代表信心十足。随后,南京菲亚特还推出了一款名为“派朗”的三厢小轿车,该车出自南京菲亚特中意双方共同组成的设计团队,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所推出的新车,看来造中国特供车这事,菲亚特算的上是前辈了。
然而,可能是百年历史给了菲亚特太大的自信,他们对南京菲亚特并没有拿出最先进的技术和车型,反而只是把欧洲淘汰的车型拿到中国市场。到了年其总销量仅有1.6万辆,在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收购英国MG和罗孚剩余资产后,已无更多精力和财力去挽救南京菲亚特,加上南汽年底被上汽收购,南京菲亚特这个烫手山芋上汽并不愿接手。最终菲亚特宣布与南汽正式“分手”,菲亚特同意以1欧元的象征性价格将其持有的南京菲亚特股权和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转让给南汽,这个成立不足十年的合资品牌也走到了尽头。
昌河铃木(年-年)
昌河铃木成立于年6月1日,是由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昌河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日本铃木株式会社、日本冈谷钢机株式会社四方共同投资成立的中日合资企业。曾经的昌河铃木还是有着不少好产品的,比如北斗星,比如利亚纳,比如浪迪,比如派喜。可惜的是这些车大部分都停产了,现在硕果仅存的北斗星和利亚纳也换上了昌字标,铃木的痕迹已经在昌河旗下的车型上再也看不见了。
昌河铃木我们得多说两句。随着中国车市巨变,消费市场的升级,昌河铃木陷入了停滞之中,几次的转型也未能成功,逐渐被市场边缘化。从销量上来看,昌河汽车从年出现短暂爆发后,便开始陷入发展瓶颈,销量一路下滑。年昌河汽车全年销量更是下滑到辆。年第一季度昌河汽车整体销量为辆,环比下降42%。4月份整个昌河汽车的销量仅为辆,旗下大部分车型都在走下坡路,更有愈演愈烈之势。连续几年的利润不佳也迫使铃木最终宣布退出昌河。
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已经消失的合资品牌,还有很多合资品牌同样消失在滚滚的汽车发展浪潮中,像三江雷诺、海南马自达、贵航云雀等等,在这里咱们就不一一介绍了。今天盘点这些已经退出国内的品牌,也希望给目前发展得相当不错的合资车企敲响警钟,要时刻进步,才能在这个不断创新改变的汽车市场中得以生存,甚至更进一步。
延伸阅读
已消失自主汽车品牌,估计你都没见过!
汽车行业总是充满淘汰和更换,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勤劳的中国人早就创造了很多知名品牌,但事与愿违,这些品牌跌跌撞撞这么多年,最终还是没能走到今天。今天我想把这些品牌介绍给你们,见证一下中国汽车制造业辉煌的昨天。
上海牌轿车
上海牌的原型车来自一辆梅赛德斯S。当时上海最强大的几十个工业企业对汽车进行了仔细的“解剖”,研究它的技术,不到一年,年9月28日,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第一辆汽车,命名为“凤凰”,与一汽的“东风”汽车南北呼应。
经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凤凰”正式更名为“上海”牌。上海牌采用上海汽车发动机厂生产的q发动机,功率90马力。后来,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上海牌汽车终于以手工敲制的方式完成了,当年小批量生产了50辆汽车。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上海牌轿车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象征。直到年,上海大众的诞生,上海牌轿车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长江牌吉普
长江吉普是在年5月推出的,它也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之一。年新中国首次国庆大典,“长江”46型号吉普车出现在阅兵式上,引起了人们的 截至年,长江吉普共产生台46型吉普车。到年底,“长江牌”46型吉普产品和技术数据被转移到北京吉普工厂。
北京二汽卡车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改变北京城市的面貌,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提出了三条要求:第一,马车不进城;二是黄土不露天;第三是路桥要立交。因此,北京迫切需要机动车取代马车作为城市交通的主力军。BJ就出生在这种情况下。年4月20日,两辆BJ型2吨轻型载货车出厂。后来,几乎每个省都有一个“BJ厂”。在年和年之间的26年,BJ汽车总产量超过50万辆。
天津大发
在年9月25日,第一辆由中日合作生产的微型汽车——天津大发成功地在天津汽车厂开始制造。大发是日本的厢式货车,送货拉人两用,并且低油耗、低价格,提供了一种替代汽车的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年,天津汽车制造厂生产了30万辆大发汽车,其中90%被用作出租车。后来,随着其他经济实惠的车型出现,天津大发逐渐失去其竞争力。年,天津汽车制造厂与一汽集团合并。一汽集团停止了天津大发的生产。从此以后,“小黄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华浦汽车
华浦汽车成立于年,在年8月,被吉利控股集团收购后,正式更名为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根据吉利控股集团的战略安排,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端轿车市场,其产品包括海域、海迅、海尚、海滨等系列汽车。年,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和上海华普董事长徐刚出现隔阂传闻,因此出现了“品牌纠纷”的集团内部矛盾。
奥克斯汽车
年,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奥克斯集团与沈阳农机集团达成协议,花万元购买了沈阳双马汽车有限公司95%的股权,以此获得生产许可证。当时,奥克斯集团做的SUV只是一个暂时的解决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轿车,其目标产品为造型新颖、功能齐全、性价比高、排放量高达2至3升的高档轿车。
在年2月,奥克斯集团宣布正式进入汽车行业,当时奥克斯雄心勃勃,谁知在年3月,奥克斯的汽车梦就戛然而止。
波导汽车
年,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浪潮十分激烈。在同年的十月,一直想进入汽车行业的波导与南京汽车联姻,投资人民币1亿元设立无锡汽车有限公司。年2月,第一辆两厢车新雅途浮出水面。但当年8月,波导公司就全面退出。年10月,波导与长丰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并成立了湖南长丰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长丰集团将自己的汽车品牌推向市场后,就没有了与波导合作的必要,至此,二者就分道扬镳。
编辑:金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