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普惠价值与人类文明历史划分的辨析

中华普惠价值与人类文明历史划分的辨析

文/钱宏

(全球共生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访问学者)

编者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深涵智慧的浸润,而且应当是简洁、明快、相互连贯、普遍认同、谨记笃行的几个基本理念。如英联邦提出的“天赋人权、拓展观念、绅士精神”;如近代中国提出的“民族、民生、民权”;如法兰西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如日本提出的“忠、勇、诚”;如美利坚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如当代俄罗斯提出的“学习、变革、创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公民,有了这样简明互动的基本理念所涵摄的核心价值为根基,不管他们内部生活、生产、生态博弈中出现怎样的矛//盾、冲//突和问题,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社会阶层,人们总是能找到共同接受、各得其所的共同语境和解决之道。同时,面对世界,就有了自己的主心骨和民族魂,并显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必将绽放出人类德性的光辉!作者提出“良智、文明、共生”作为中华普惠价值(GSPValues),正是当今中国所亟需的!

一、概念规格比较

二、中英文对译

三、历史起点、逻辑结构、时代诉求

四、为什么不能把“灵活”、“变通”作为价值观?

五、回到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六、关于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划分

七、生態统领,共生为魂

有关中华普惠价值(GSPValues)[1]及人类文明历史划分,可以有很多种表达式,我倾向于用“良智、文明、共生”作为中华普惠价值,并以此钩沉透析人类文明历史发展阶段,从而使我们更加明晰社会主义生態文明新时代课题及因应之道。

一、概念规格比较

在《大国哲学——从“中国向何处去?”到“中国何以处世?”》(参看《原德:大国哲学》P1-72,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一文中,我将年在《和解的年代:从共产主义到共生主义》和《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文化再造到中国再造》(香港新文化图书出版公司)两书中提出的“良知、文明、共生”,重新表述为:“良智、文明、共生”。

而且,我把“良智、文明、共生”,放在“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诉求”这样的逻辑规格上表达。“人类生活基本价值”,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普世价值”,不过,我更愿意用“普惠价值”这样的表达。一个民族国家贡献的普惠价值,指的是在同一时代背景下该民族国家突出显现出来的价值特征,具有人类通约性,而并非指唯其独有,其余全无的意思。

能够达到普惠价值规格的人类通约性观念,有:英国自大宪//章到维多利亚时代形成的“契约、宪政、拓展”;法国大Revolution时期贡献的“自由、平等、博爱”;美国独立至南北战//争时期形成的“民有、民治、民享”。其实,我心里还认为,还有俄罗斯自彼得大帝到普京时代形成的“学习、变//革、创新”(参看《邻居的伟大与幸运,我们怎么办?》.8.20;《“十月Revolution一声炮//响”,给我们带来了什么?》.8.18,均收入《和解的年代:从共产主义到共生主义》一书),但这一概括没有得到广泛传播而非众所周知,所以,就暂时不列入比较中。

今天,国际社会亟需展开文明对话、意识形态对话、阶层对话,而文明对话、意识形态对话、阶层对话,说到底是哲学对话,这意味着我们在处理国际、人际、代际关系时,需要用生命的智慧时时唤醒自己,因而我们将“良智、文明、共生”作为中华普惠价值贡献给世界。

我们还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百年不逾的主题流变,是从民族、民权、民生,到良智、文明、共生。

良智(Liangzhi):心灵、思想、智慧、价值观、践行能力,良智的内部结构是,发动良知、发现初心、发挥良能。

文明(Civilisation):良智诚于中形于外,体现为文明,规则、体制机制、尊重圣域、行为习惯,臻美风范。

共生(Symbiosis):文明出发点和归宿,是共生原德行天下,“谋求自己活得好,必须也让别人活好”(liveandletlive)。

我们相信,“良智、文明、共生”(CHINA),作为全球化、信息化、生態化时代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将与“自由、平等、博爱”(FRANCE)、“契约、宪政、拓展”(UK)、“民有、民治、民享”(USA)一道并行不悖成为全球人类生活的基本价值即普惠价值诉求。

在这样的普惠价值引领下,中国将成为从工商文明后发国家,到生態文明先发国度;从现代“后工业社会”,进入当代“前生態社会”的模范国度,中国也必将走“共生崛起”之路。

二、中英文对译

为了便于理解和传播,当今之世,还是在选词时进行一下中外文比照(以英文为例):

1、自由、平等、博爱(FRANCE):Liberty,equality,fraternity

2、契约、宪政、拓展(UK):contract,constitution,expansion

3、民有、民治、民享(USA):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

4、“良智、文明、共生”(大中华):Liangzhi,civilization,symbiosis

关键是这个良智不好翻译:良智,不大好翻译,其意包括了“良知、良心、良能”即“发动良知、发现良心、发挥良能”的全部内涵,intuitive显然不足以表达中文原意,我还没有想好,不知要不要再造一个新词,姑且干脆暂用音译Liangzhi。实际上,良智,就是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讲的“理性和良心”的综合。

顺便说一下,也有朋友提出建议:良智是intuitiveknowledge(良知),conscience(良心),intuitiveability(良能)的综合(内在结构是:发动良知、发现良心、发挥良能)。如果用首字母可变为“Ikcia”,还有其他可能性。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中文“乐活”,不就是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过生活)LifestylesofHealthandSustainability的英文缩写LOHAS吗?感谢!不过,我感觉“良能”,如果用IntuitiveEnergy更能体现精神体能的意思,若可行,良智,就是:IKCIE)。诚祈方家指教!

三、历史起点、逻辑结构、时代诉求

良智、文明、共生,作为当代中国可以贡献给世界的价值观,或“普惠价值”,不是你认为、我认为、他认为的一种意见性问题。“良智、文明、共生”是一个整体,有历史起点、逻辑结构、时代诉求。

1、历史起点

从天堂与地狱的故事“一念之差”[2]的良智引出,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儒家集大成者孟子的“良心、良知、良能”;再往回梳理到宋明时期综合儒、释、道的义理心性之辩;直到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总结和清中后期收拾江山的曾国藩的笃行;最后到台湾、许多海外华人团体以“良知jiao”立足。

但是,“良知不等于良智”。这个命题由三个子命题构成:

a、“良知”不等于“良智”,因为“良知”并不含蕴“良心”和“良能”的丰富性。汉传佛教经典《般若无知论》(肇僧)亦有“以缘求智,智非知也”说。且按四依原则,“依智不依识”,用真俗二谛的方法,阐述“智”与“知”的关系,是从分别、缘表的惑“知”,到穷幽、通鉴的圣“智”。

贵州阳明洞

共生哲学的“良智论”认为,人在格致人、事、物的过程中有“取象法”(如中国远古时的“端午术”,及“赋比兴”)与“抽象法”(如古代希腊的“几何学”或“形学”)之分。因而,缘表、取象为“知”的范畴,通鉴、抽象为“智”范畴。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良智的内涵是心灵、思想、智慧、价值观、践行能力,良智的内部结构是,发动良知、发现初心(良心)、发挥良能。

b、“知行合一”不等于“德行合一”,“知行合一”远不能保障价值取向的正确或适当。因为,偷东西是致富捷径的认知,与践行偷东西的行为合一,是知行合一,但其作为参与者的行为价值取向是不适当的,我们管这叫“德行不合一”。同样,舍己救人是德行合一,而知行不合一,因为不会游泳者救落水者会淹死的认知与不实施救人的行为合一,才是知行合一。

在一个聪明人严重过剩,傻子不够用的时代,阳明子的“致良知”是我们的几成宗教的信仰。早在近年前,明阳子感叹世事多乖,即有言“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生中得来。”“自经宸濠、忠、泰之变,益信良知足矣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至56岁终将其思想归之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于是今天,“明阳热”在民间社会,在民营企业家中远远超过了“孔子热”。海外华人社会中,早有所谓“良知jiao”的出现,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各种民间教育、培训机构,甚至个别大学也再现各种“四句教”、“良知教育”。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之所以有“良知jiao”、“阳明热”、“四句jiao”、“良知教育”、“阳明学院”,谁的心里都知道的一个常识是: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力量,管理就是力量,权力就是力量,资本就是力量,但是,知识、科技没有方向,知识、科技也“不是一块印好的硬币,可以拿来就用”(培根),必须经过个体生命自组织。而管理、权力、资本有力量,也有自己的方向,可管理、权力、资本方向,指向邪//恶(操//纵、垄//断)的概率远远大于指向纯良(公义、均衡),至少是具有“两可性”。这是因为,在社会分工意义上,知识、科技属于信息能量范畴,是非独占性工具,而管理、权力、资本属于物质能量范畴,是可独占性工具,因而具有价值倾向。

因此,单纯的“致良知”,并不能彻底解决“知识、科技就是力量,却没有方向”及“管理、权力、资本有力量,也有偏向”的问题。

c、“良智-文明-共生”行为风范,才能解决人的“认知函数和参与函数的反向运动”问题,从而协调当代人类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一体化。因为从“定在性”上看,我们自以为是的认识,实际上都是原始定在的,特别是前辈们的行为模式和成文经典。而每一代人面对经典文本知识传统,大抵有两种倾向,这在东方,就是陆象山发现,并与朱熹争执不下的两难选择问题,即:“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在西方,就是马丁·路德改//革,并与罗马教廷抗//争的二元对立命题,即:“因信称义”,亦即“因信基督称义,不因信教规称义”。到今天也演化成:“因信基督称义”,还是“因信教规称义”?显然,后世人很容易发现,陆王心学开辟了较之程朱理学更宽广的认知与参与空间,一如马丁·路德新教开辟了较之罗马教廷更宏阔的认知和通达心路。

但是,陆九渊和马丁·路德,其实都设置了一个二元对立的选择性圈套。我这里不进入这个“陆九渊选择圈”或“马丁·路德式萧何定律”,只说这两者各自存在的问题,以便使当代人明白,这两者都不过是“先辈们的传统留给我们的梦//魇”(马克思),对传统需抱有温情的敬意,以示你有文化,有传承,但传统成了梦//魇,就必须敬而远之,以显现你完成了“从秉承者到在出者的蜕变”(背景主义,)。因为,“我注六经”问题多多,总是消解人的“当代性”认知与参与,如罗马教廷设“宗教裁判所”般独占经典解释权;“六经注我”主义多多,总是导致“公婆孰理多”的乱象,如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式宗教改//革后出来两千多个对立教派,而每个教派都要求自己的信徒“因教规称义”,从而回到了以“类的封闭性自组织”,消解了人的开放性生命自组织力。这也是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后世一切乌托邦的“实践悖论”。

朱熹VS陆九渊

共生哲学的“良智论”认为,良智是良知、良心、良能的统一,而且,因为人在解决“思想与现实”这对矛盾时,必然遭遇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认知函数与参与函数这样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良智呈现为一个动态过程,即是一个不断“发动良知、发现良心、发挥良能”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组织过程。因此,只有良智,才能解决知识、科技、管理、权力、资本既有力量又有纯良方向的问题。

2、时代诉求

当代中国大陆依旧崇尚谋略性智慧+片面复制西方科学主义、发展主义、现代主义,将人和社会工具化、将自然沙漠化、将心灵荒原化的“恶智”(包括传统诈//术、流//氓哲学、敌//对思维、冷//战思维)现象,亟需改变。

顺便说一句,良智、文明、共生作为中国贡献的普惠价值,并不只是对中国,也是对世界各国,只是侧重面不一样,比如,中国主要是将良智、文明、共生用来处理国内事务,而美国则是以良智、文明、共生来处理国际事务(参看《大国哲学——从“中国向何处去?”到“中国何以处世?”》有关论述:[美国现在明显带有“吃老本”而非制度创新的性质,遗憾的是:美国人总是以一种原教旨主义者的自满情绪且高高在上的制度教师爷的身份自居,对全世界指手划脚,让我们这些亟需制度创新的东方国家产生反感,甚至强烈反感,让我们感到似乎有理由不理会美国制度的优越性。更何况,美国制度体现在三维制度文明的结构和细节上,正遭遇三大政治生態危机……])。

从思维方式上看,如果说,中国在处理国内事务时骨子里还多半是“敌对思维”,而处理国际事务则更多地表现为“共生思维”(即使有“敌对思维”,也多半是国内矛盾使然);而美国正好相反,在处理国内事务时多半是“共生思维”,而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则往往是用“敌对思维”。在生態文明建设已然提上议事日程的今天,这是一个很有趣,而必须改变的现象。而要改变,还是要充分分享良智、文明、共生的普惠价值。

3、逻辑结构

良智、文明、共生的逻辑结构是:

共生是个人、组织、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个出发点和归宿需要内在根基,这个内在根基就是良智。良智的内涵包括:发动良知、发现良心、发挥良能,所以精神、思想、智慧、创造、创新、恪守、变通、灵活、尚礼、道德律、同情、慈悲、知进退等等,都属于良智的不同侧面。

良智作为人、组织、国家的内在根基,必须外化成个人、组织、国家行为方见其诚(),YU。这个外化行为,必须是符合共生法则的一系列文明行为现象,具体落脚到游戏规则的制订和遵守,即“顺势而为,体行共生”(参看《从王子之问到农夫之问》,《原德:大国哲学·卷首语》)即是文明。

在这个意义上,十八//大重提十七//大后被人们忽视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有其道理。富强相对贫穷、民主相对专//制、文明相对野//蛮、和谐相对混//乱;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平等主义的一个变体,属于良智范畴,同时只要外化成功,也是一种文明。这里潜台词就是:“贫穷、专//制、野//蛮、混//乱”都不是社会主义,都属于缺乏良智的、不文明的行为。我想,起码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者能够这样提,显然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中国几十年来的现实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从M·Z·D开始执//政至今,从党、政府、政府性组织到个人都过于灵活不守规矩,甚至“朝令夕改”,完全以自己方便“取舍”、方便“得弃”为准,以成//王败//寇//论英雄(流//氓哲学)。

四、为什么不能把“灵活”、“变通”作为价值观?

“良智、文明、共生”的提出,作为普惠价值,在现时代的中国,对强势人群(特别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具有鼓励型教育的意义。

有人建议,用“灵活、创造、共生”取代“良智、文明、共生”更有中国特//色。我想说,“创造”就未必,也许“灵活”(其实远不如“变通”),确实更有“中//国特//色”,但我们讲的是价值观,而且是“普惠价值”,这首先有个逻辑规格问题,就算撇开这个不说,将良智范畴中的一个侧面如灵活、创造、变通拿出来作为价值观来提倡,会是什么结果不难想象。对原本就不讲规矩、不要法律甚至宪//政都不要的人,还要告诉他灵活、变通是中国贡献的价值观,是什么效果?鼓吹“中//国模//式论”的人,就喜欢说:“正是西方的民主以及其他机制缺乏灵活性、变通性,才导致了其发展缺乏后劲。”我想知道,西方发展缺乏后劲,是因为缺乏什么样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是破坏环境、空气、水的灵活性?还是对国民不够狠或掠//夺压//搾得不够彻底的灵活性?还是守着古板文化艺术观念不善于绕开法规,去拆掉一切旧建筑、用掉城市每一块地的变通性?请不要又说什么这是发展的“必经阶段”(中//国模//式论者的“必经阶段论”还包括“必须牺牲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论调)!著名的“搁置争//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灵活、变通做法,结果是“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了吗?充其量不过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GDP成绩单优佳,然缺乏大战略思维的权//谋治国,贻害无穷,把什么都留给后面的人去解决,还美其名曰相信后人的智慧!

透过现象看本质,当下中国一切问题(包括“改//革死//了”)的根源,是一部分通过权//力操//纵、资//源垄//断比较优势禀赋先富起来的人,不甘心只是满足于“先富起来”,更不会去“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富裕”。近年来,人们描述和警示的“新时代面临的十大陷阱”(参看《她在呼喊什么?——事权!事权!!公民的事权!!!》附件,都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这一没有良智的、野//蛮的“非共生”行为价值取向,有直接的关联。

目前X/L新//政//权步履维艰,显然与权//力操//纵者、资//源垄//断者不知进退,良智已然迷失有直接关联性,他们要的是自己“永富”,而非“共富”。且为此,而不惜以国家安危、社会混乱为代价固守现状。于是,无例外的人“通过组织获得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一共和国的基础,就成了一个问题;无例外的人身心灵都更加健康,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同时,由于享受政府和准政府机构待遇的人越来越庞大,以及享受社会保障的人群越来越大,国家资源也越来越枯萎……于是,政府的税收压力、财政压力、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压力越陷越深越来越大,最后,连解决“民生问题”,本身也就必然成了每年人大政协“两会”的一个突出的“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也要说的”的议题。于是,社会上“Revolution与改//革赛跑”的议论便不胫而走……

所以,哪怕仅仅为了避免又一次发生治//乱//循环式的社会Revolution,也必须用“良智、文明、共生”为一切现行“硬道理”导航。

五、回到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我说过,小童和老者对话《天堂与地狱》故事可能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而且还可以不断演绎,甚至拍摄成一部影视作品,但是问题仍然是我们能从这个故事获得什么信息或启发?

有人说,天堂与地狱被一双长筷子区分出来?这没有错,但筷子只是工具,使用工具的是人,是由你、我、他构成的人群、社会掌握。

另外,人都有七情六欲,极而言之,有佛教说的十恶(杀生、偷//盗、邪yin、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诸般烦恼,当人们感觉活在地狱般的娑婆世界时,能不能用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来解脱?显然也不能。

因为历史上,人类分别为工具论和灭人欲论,无数次地付出过沉重的代价,结果:人自身成了工具的奴隶,成了某种意识形态背后的某个共同体(君主、教//会、党//派、资//本、联盟)的牺牲。

那么,工具和人欲,需要用智慧来妥善处理,而真正的大智慧,是从“致良智”(发动良知、发现良心、发挥良能)开始的。能不能致良智,是区分忍受种种烦恼苦难罪孽的众生与能忍受劳累在“娑婆世界”中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精神的杰出人士(哲人、佛菩萨、圣贤、英雄)的分水岭。所以,在经历沉痛反思后,加尔文教即新教,很好地妥善处理人们对财富的欲望与社会伦理关系的办法。这个办法,用我们中国话说,就叫致良智。

我的观点,天堂或极乐世界或共生世界,就在人间。天堂和地狱都在生活中体现出来,极乐世界、净土、桃花源就在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不在彼岸,在人间,在你、在我、在他心里。所以,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不在外部环境与条件不同,而在于同等条件和环境下的你我他,能不能互助,心手相握,释放信鸽。

对每个人、每个组织共同体而言,天堂与地狱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一步之遥的距离,又在你的一念之间。人生是一出没有彩排的连续剧,从生到死我们都生活在与大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特别是与自己的心灵的关联之中。

用生命的智慧时时唤醒自己心灵的共生愿景,就是良智(正心、诚意、灵明、思想、智慧);良智形于外,体现为文明(规则、体制、圣域、文化、行为习惯);而文明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共生(生活、生产、生態、激励、竞合、价值观)。共生智慧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共生价值观是一种健康、简约、高尚、谦和、可持续幸福而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六、关于文明形态的划分

在辨析“良智、文明、共生”作为中华普惠价值的同时,不能不涉及有关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划分问题。

众所周知,对于人类文明历史,有诸多划分法,最著名要算“五阶段说”,即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近年来,五阶段说有些变化,主要是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换了一个个儿,其理由是共产主义的构想和实验早于社会主义运动,共产主义构想和实验,早在年前就开始,是资本主义运动是伴生现象;而社会主义运动则晚至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共产主义的理论形态始于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主义,而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则迟至20世纪前半期欧洲和俄罗斯诸多流派。但不管如何分,五阶段说都是以社会制度形态为依据进行。其实,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本人,更倾向以劳动工具(生产力)水平作为人类历史划分的依据,而且,正如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本人无关一样(马克思只提过“实践唯物主义”,且说得不多),五阶段说,并不是马克思的创造。象前苏联和我们中国人硬是把五阶段说加在马克思头上,强人所难,马克思在天之灵有知,恐怕又要发火的。

今年8月27日,我在马克思墓前沉默良久,同往凭吊的朋友问我想到什么,我说,我在想:一个生前视自由为生命的人,为何死后他的学说成了堂而皇之剥夺别人自由甚至亿万生命的灵符?其实,马克思自己生前并非没有警觉——马克思晚年看到那些必言称“马克思主义”且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甚至当面向他献媚的人,异常气愤,以至于他生命将尽时直言宣称:“我只知道,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德]梅林《马克思传》、恩格斯转述《马恩选集》4卷第页)

在洪堡大学屏风前猜出卡尔·马克思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比较通常的划分,是依据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形态进行,这就是近年来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四阶段说”,即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采集-狩猎文明、农耕-城邦文明、工商文明、生態文明。这划分近年来说得比较多,这里不重复。

我想介绍的是另一种“四阶段说”,可能更容易引起







































北京哪个医院有白癜风专科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pue.com/hpqc/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