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300家门店的背后,海底捞是一家传

最近,海底捞挺火的。

但这一次出名,并不是服务,而是它要关家店。

海底捞共有门店约家,而10年前只有51家。

我很好奇,海底捞为何扩张这么猛。

资本市场之所以偏爱火锅赛道,就在于它的标准化,可复制性强。

如果一家店一年赚万,那家店一年理论上可赚亿,这也是支撑海底捞巅峰时亿市值的关键。

其实,“传销”才是海底捞快速扩店的底层商业密码。

1

海底捞不是靠服务起家,它的机密是‘传销’,是师徒制。

师傅当上店长后,可以培养徒弟当上新店店长,而且可以从徒弟的收益中分利,而且从徒弟带出的徒弟也能分利。

这点和传销的“拉人头”很像,徒弟越多,则利润越丰厚。

这甚至写进了海底捞的招股书里。

作为师父的店长,除了基本薪金外,还可获得以下两种选项中较高者的财务奖励:

A:其管理餐厅利润的2.8%;

B:自身餐厅利润0.4%+徒弟餐厅数量*徒弟餐厅利润3.1%+徒孙餐厅数量*徒孙餐厅利润1.5%

以自身餐厅每月万利润为例,师傅如果只干好自己的餐厅,可以拿2.8万。

但是如果师傅带出了2个徒弟店,他们每月利润也为万,则师傅仅徒弟店的利润分成,就可达到2**3.1%=6.2万。

也正是“师徒制”,才有了目前的海底捞帝国。

当师父带着徒弟拓店时,他一定会尽最大努力选一个商业潜力最大、回报率最高的新店址。

但如果只是拓展专员决定,则很有可能因为无需对未来的运营负责,而出现错误选址的风险。

师徒制下,双方利益挂钩,其实相当于自己请人开分店。

通过利益捆绑,让个人与海底捞总部的利益统一,效率更优。

很多人因为保险而抨击这种制度,其实大可不必。

保险的问题在于产品本身烂,而不是制度烂。

如果你把这种师徒制理解为,师傅带着自己的成熟经验入股,从而获得商业回报。

而师傅的成熟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复制门店越多,则越赚钱。

能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组织制度,就是好制度。

2

这次,张勇在关停家门店时,提到5点原因:

部分门店选址出现失误,组织结构变革让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过度相信连住利益的KPI指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

张勇态度很诚恳,但却避重就轻了。

决策失误的背后,是决策者的失误。

海底捞的危机,第一责任人只能是张勇。

在张勇身上,我又看到了一个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故事。

早期的张勇,曾非常抵制资本。

“风投要买股份,还要求制定发展计划书,规定第一年要发展到什么水平,第二年要发展到什么水平。”

而海底捞当时也能做到,只要把价格上调一点,工资压低一点,就能够达到风投要求的利润。

但他不愿意为了扩张,而让海底捞“变质”。

但在疫情下海底捞决定大肆扩张,为此牺牲现金流,在我看来,更多是为了从资本市场捞一票。

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

一是按照张勇的说法,去年6月,他判断疫情在9月就能结束,并作出进一步的扩店计划。

但是张文宏在去年3月就说过,按照当前全球抗疫的情况,本场疫情在今年夏天结束基本已经不可能。

张勇哪来的自信,比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更自信?

二是海底捞放松了选门店的标准,违背了商业法则。

对于走正餐的餐饮品牌而言,一般三公里内都不倾向开两家店。

但是海底捞却违背了这个商业法则。

以北京地区为例,三里屯到悠唐也就4.4公里,这个范围内,海底捞有SOHO店、3.3店、华普商厦店、日坛店,以及装修中的悠唐店等近6个店铺。

三是放松门店店长的标准,以次充好。

这也是为什么海底捞负面多起来的主要原因,如g的脆脆毛肚实际称重仅有g,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3

这三个问题,都是可以提前预判到的。

但张勇依旧选择扩张,最大的理由是什么?

还是为了从资本市场捞一票。

因为张勇深知资本市场喜欢什么故事,只要你有扩张,哪怕亏损都没关系。

这也是明明去年海底捞受疫情影响很大,股价反而不跌反涨的主要原因。

背后的逻辑就是当时的海底捞在扩张,大公司在行业下行期扩张,而小企业在挂掉,上演剩者为王的资本大戏。

只要行业还在,疫情终将过去,那么大企业扩张的门店最终都会变成利润。

股价涨了,张勇的身家也在涨,而且还能在高位套现。

今年5月份,张勇以每股33.2港元的价格陆续减持万股,总计套现15亿港币。

有趣的是,张勇是以家族信托基金的名义套现。

信托基金独立于法律之外,也就说以后无论张勇本人或者海底捞有多大的负债,都不能用信托基金里的钱来偿还。

犹记得今年2月,海底捞还获得了21亿元贷款。

用银行的钱(老百姓的钱)去救企业,然后自己套现给到家族信托。

张勇这一手资本运作,玩得比风投还溜。

如果再看张勇当初说的话,开店是为了让更多员工买得起房子,其实挺讽刺的。

这次关停门店,幸亏没有曝出裁员,不然更打脸了。

我以前还挺喜欢海底捞的。

但近两年,海底捞的口碑却越来越差,我是蛮伤感的。

还记得年,海底捞被曝出餐厅出现老鼠,当时大众的舆论还站在海底捞这一边。

但一个透支消费者信任的品牌,终归走不长远。

可口可乐也曾经历过品牌危机,但最终还是安然度过。

我希望那个熟悉的海底捞,能早点看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pue.com/hpcb/11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